联系我们中国科学院
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交流园地
交流园地
昆明分院举办“创先争优”系列活动——院士讲座
发布时间: 2010-12-08|撰稿:昆明分院|放大 缩小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12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举办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汉董主讲的题为《勤耕探索---——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的讲座。讲座由昆明分院副院长沈华主持,昆明分院所属在昆各单位研究生代表及分院机关职工80余人听取了讲座。

孙院士对研究生们寄予了深切厚望,认为研究生们已成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支重要的、不可忽缺的科技力量。他们毕业后分赴各个单位,将成为我国在科教等方面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做贡献。研究生们正是处于风华正茂的时期,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复兴的历史责任。

孙院士以他所在研究团队从事科研工作的艰苦奋斗历程为例,从研究生如何把握自己、如何充分利用各研究单位优越的科研条件打造自己两个方面入手,对研究生们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热爱自己的专业,要有执着的事业心;二是研究生期间要过好几个关,要全面打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三是要有团结合作、尊师爱友、互相学习、和谐奋进的精神;四是要静下心来,提倡刻苦钻研,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孙院士认为,在自然科学领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如果静不下心来,没有持之以恒、努力拼搏、求真务实的精神是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的。

在学术研究上,要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不急功近利,要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孙院士以我国宋朝著名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勉励大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并引用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比喻古今成大事者、大学问家的三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告诫同学们立志主题,确立科研思想;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终有所得。并以他所题写的“勤奋耕耘,持之以恒。勇于探索,志在创新。严谨治学,务实求真。”三句话作为本场讲座的结束语。

整场报告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旁征博引、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勤奋耕耘、严谨治学、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科学大家风范,赢得了同学们持久热烈的掌声。

背景材料:孙汉董,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云南保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200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樟科、伞形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6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阐明了这些植物的化学物质基础,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系列新骨架及新化合物1200多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化合物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目前主要以萜类和酚性化合物为研究方向,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肿瘤活性成分为目标进行创新性的基础、应用基础和开发应用研究。

迄至2010年,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640余篇,其中SCI收录340余篇。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21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中科院和省部级奖励,2002年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云南省突出贡献奖”。现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内外10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地区审稿人。

已培养博士生44名,硕士生14名,目前在读博士8人,硕士2人。其中一位博士生论文获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三位博士生论文分获2005、2006和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称号。2003-2007年有五位博士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毕业生分布海内外,大多担当了天然产物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研究组在国内外同行中是一支产出率较高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和谐的、有竞争力的且有较高知名度的研究团队,于2005年度被中科院授予“第二届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的荣誉称号,2007年被云南省教育卫生科研工会授予“创新学习型组织,争创知识型职工”先进集体,2008年被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附件下载:

回到顶部